各位壶友,大家好!
常在圈内走动,见惯了形形色色的紫砂壶,但总有一些“传说”级别的存在,如同夜空中的孤星,稀少却璀璨,市面上难觅其踪,只存在于博物馆的展柜、顶级藏家的秘阁,或是流传于茶人津津乐道的故事里。
今天,就为大家揭开几款极为罕见、身世不凡的紫砂珍壶的面纱。
一、 供春遗韵:树瘿壶的千古之谜
为何罕见? 供春,被尊为紫砂鼻祖,其作品在明代已是稀世珍宝。真正的供春壶,几乎只存在于文献记载和传说中。
最著名的莫过于那把“树瘿壶”(又称供春壶)。传说供春模仿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瘤(瘿节)形态,以手指捏制,表面凹凸不平,古拙奇崛,宛若天成。这把壶被视为紫砂艺术的起源象征。
历经数百年,传世品极其可疑。目前公认最接近“供春”精神、且年代可能非常早的树瘿壶(普遍认为是后世仿供春风格之作,或经重大修复),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它曾辗转于多位大收藏家之手,如清末民初的收藏巨擘吴大澂、龚心钊等,每位藏家都视若拱璧,留下钤印题跋。
真伪和年代至今仍是学界争论的焦点,但也正是这种神秘感,让它成为紫砂史上最传奇、最“不可得”的存在。
二、 鸣远绝响:“大圣遗音”壶的文人风骨
最神秘的陈鸣远,清初花货圣手,作品以构思精妙、技艺超凡、文人气息浓厚著称。其真品存世极少,每一件都价值连城。
由大收藏家龚心钊命名的“大圣遗音”壶是陈鸣远巅峰之作的代表之一。此壶并非模仿某具体乐器,其名“大圣遗音”取自唐代古琴名,寓意壶能如名琴般发天地之清音(我们广泛查找资料,只能找到拓片,目前所知是一把圆壶,具体外形完整图片暂缺)。
壶体设计常融入梅枝、松段等自然意象,造型清雅,线条流畅,壶身铭刻充满文人意趣的诗文(如“器堕于地,不可摄也;言出于口,不可及也。慎之哉!”),将紫砂艺术推向诗书画印交融的至高境界。
下图是目前比较公认可信的陈鸣远的代表作品,传香壶。
因其珍罕,流传有序的“大圣遗音”极为稀少。其中一把曾为民国上海大收藏家龚心钊珍藏(龚氏藏有另一把陈鸣远代表作“束柴三友壶”亦为国宝),后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每一把鸣远真品的现身,都伴随着严谨的考证和激动人心的收藏故事,往往在战乱中几经沉浮,最终被国家或顶级藏家保护起来,秘不示人。
三、 景舟情深:“鹧鸪提梁”壶的生死守望
顾景舟大师的作品虽相对近现代,但其顶级代表作、尤其是特定时期、特定情感背景下的创作,数量有限,且大多被重要机构或藏家永久收藏。
“鹧鸪提梁”壶是顾老一生中情感最为深沉的作品之一。1970年代末,其爱妻徐义宝罹患重病,顾老在陪伴妻子往返上海治病的艰难岁月里,于上海淮海中学的简陋宿舍中设计并制作了此壶。壶名“鹧鸪”,源于鹧鸪鸟的叫声“行不得也哥哥”,暗喻人生路途的艰难与对病中妻子的无限怜惜、不舍与祈福。
提梁造型高挑空灵,线条刚劲又饱含柔情,壶身光素,仅以精湛的线条和无可挑剔的比例取胜,凝聚了大师在人生至暗时刻的深厚情感与艺术升华。
这把壶不仅是紫砂艺术的巅峰之作,更是一件深情的信物。它完成后一直伴随顾老,见证了他与妻子的最后时光。顾老去世后,此壶作为其最重要的情感遗物之一,被精心保存,极少公开展示。其真品几乎不可能在普通市场上流通,是紫砂界公认的情感价值与艺术价值双重至高的“圣物”。
四、 曼生孤品:“笠荫”壶的禅茶一味
陈曼生(陈鸿寿)设计的曼生壶,是文人紫砂的巅峰。但曼生本人设计的壶式众多,存世真品极少,且有些壶式可能仅试制过一两把。
“笠荫壶”是曼生十八式(实际不止十八式)中相对冷门但意境极高的一式。其造型灵感来源于斗笠,壶身如倒扣的笠帽,壶钮亦为笠形,简洁至极,充满禅意。壶身铭文更是点睛之笔:“笠荫暍,茶去渴,是二是一,我佛无说。” 短短数字,将遮阳的斗笠(笠荫)与解渴的茶(茶去渴)相提并论,点出二者在酷暑中给人荫蔽与清凉的本质相通,最后以“我佛无说”的禅机,引人遐思,意境超然。
曼生壶真品本就凤毛麟角,且多为常见壶式(如石瓢、井栏等)。笠荫壶式本身存世量就极其稀少,能确定为曼生时代真品且有可靠传承记录的,更是稀世奇珍。已知的精品笠荫壶,多收藏于如上海博物馆等大型文博机构或顶级私人藏家手中,市面上难得一见。每一把的出现,都会引起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和收藏界的极大关注。
为何这些壶如此稀少罕见?
时代久远,损毁流失: 如供春壶,历经数百年战乱、动荡,能保存下来已是奇迹。
作者产量极低,精益求精: 大师级人物的顶级代表作,往往是心血结晶,数量本就不多(如鸣远、景舟)。
文人定制,独一无二: 曼生壶多为文人雅士特定设计、铭刻,具有唯一性或极少量制作。
收藏等级高,沉淀深藏: 一旦被博物馆或实力雄厚的资深藏家购藏,往往意味着永久退出流通市场。
仿品众多,真伪难辨: 巨大的价值催生了海量仿品,使得真品在鱼龙混杂中更显珍贵和隐蔽。
这些市面罕见的紫砂传奇,如同历史的碎片,艺术的丰碑。它们的存在,不仅证明了紫砂泥在能工巧匠和文人雅士手中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,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、人文情感和哲学思考。
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无缘亲手摩挲这些绝世珍品,但了解它们的故事,感受其魅力,本身就是对紫砂文化的一种致敬和传承。在茶香氤氲中,让我们心怀敬畏,继续探寻紫砂艺术的博大精深。
希望这篇文章能满足大家的好奇心!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听说过的紫砂“传奇”故事。
(文中紫砂壶图片引用公开资料,侵删) 这里是当家小吴聊紫砂,我们下期接着聊。
如果你也喜欢紫砂壶,喜欢清茶一杯的慢生活,我有好壶好茶,邀你共赏!